抗日名将蒋光鼐 违令出击打响正规军抗日第一枪

来源:全书馆 3.27W

“违令”抗日,大炮“回答”鬼子,民族英雄蒋光鼐打响正规军抗日第一枪。毛泽东称“热诚爱国如先生,知不以斯言为无当也。”来盛赞,周恩来夸其“先生以抗日前导而为华南和平民主之支柱,力挽狂澜,举国瞩望。”

抗日名将蒋光鼐 违令出击打响正规军抗日第一枪

名门之后屡建奇功,屡征不出反对“剿共”

蒋光鼐1888年12月17日生于广东省东莞县虎门南栅乡桐园坊,祖父蒋理祥是清咸丰三年癸丑科进士,曾创建“育婴堂”(位于今虎门解放路鹅婆山西簏),专门收留抚养弃婴孤儿,向社会呼吁禁止虐待儿童尤其是女婴。父亲蒋子敏是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举人,母亲郑夫人亦出身世家,知书达理。不幸的是父亲蒋子敏怀才不遇,童年的蒋光鼐家境并没有像父辈们的身份一样显赫。

蒋光鼐14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母亲临终前嘱咐他:“将来的世界是军人的世界。你还年轻,既然文字不足以救国,你就弃文从武,奋发做人吧!”

母亲临终“弃文从武”的叮嘱常常回响在蒋光鼐耳边,10天后,父亲蒋子敏也在悲痛中离开了人世。处理完父母的后事,年幼的蒋光鼐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开始了他戎马的一生。

蒋光鼐先后参加了同盟会、武昌起义,并成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学员。接着又参加了讨袁行动、东征、中原大战,因在战场上表现英勇,被蒋介石多次嘉奖,并任命为第19路军总指挥,上将。

1931年4月,蒋介石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19路军奉命参加行动。蒋光鼐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在“围剿”刚开始,就称有病离开部队,到上海同济医院治疗。

蒋介石又任命他为“剿赤”军右翼集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蒋光鼎称病托辞,拒不赴任。这位深受蒋介石重视和喜爱、能征能战的军事将领不听调遣,蒋亲自到医院看望并做工作,蒋光鼐仍不回部队,在沪休养。

“违令”出击,打响正规军抗日第一枪

“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日本对我国东北的侵略,招致国际上主持正义的国家、政府和人民的谴责。日本军事当局遂以挟持溥仪、制造傀儡政权“满洲国”为对策。为进行这一密谋,他们就设法搞出一些大事变以转移视线,旨在“把外国的目光引开,使满洲容易独立”,

日本帝国主义的一系列挑衅行为,激起上海军民的强烈义愤,强烈要求政府当局进行正当自卫,回击外敌进犯,全国上下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但蒋介石却认为反共比抗日还重要,命令当时在上海驻地的十九路军“忍辱求全,避免冲突,万勿妄动,以免妨害国家大计”。

对日军的侵略动向,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早已洞察,于是他提前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和动员。1932年1月23日,蒋光鼐不顾蒋介石的命令,主持召开十九路军营以上干部紧急会议,蒋光鼐说:“我国自甲午败衄以来,已不敢作对外之战争,帝国主义者予取予求,我则俯首退让;帝国主义者长驱直入,我则望风而逃。国人皆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此帝国主义日益张牙舞爪而国民悲愤不可抑也。我们明知物质上不是日寇的对手,但有万众一心的精诚,就可以打开一条必胜之路。”他要求战士们随时做好战斗准备,并且下达重要密令:“如日本军队确实向我驻地部队攻击时,应以全力扑灭之。”与会全体军官一致表示死守上海、矢志不渝“宁为玉碎而赴死,不为瓦全而偷生。。。。。。绝不使日兵在中国土地几淞沪万国具瞻之范围扰及我安居,损及我一草一木!”

果不其然,28日夜里,突然传来的枪声打破了城市的宁静,日军兵分五路从闸北突然向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阵地发动袭击。正在医院养病的总指挥蒋光鼐接到警备司令戴戟的电话,请示“打还是不打?”蒋光鼐毫不犹狠狠地说:“打!”

接完电话,他立即驱车至龙华警备司令部与戴戟司令、十九军军长蔡廷锴共商抗敌大计,三人边商议边步行至真如车站,在真如建立临时指挥部,就近指挥战斗。著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就此爆发。

大炮“回答”,迫使日军四易主帅

日军指挥官少将盐泽扬言要在4个小时之内占领上海,然而,开战后,他发现自己错了。虽然十九路军都是步兵,没有飞机、坦克和装甲车的支持,武器装备落后。但士兵们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指挥下,同仇敌忾,英勇作战,战局并未像日军指挥官设想的一样发展。

1月29日,蒋光鼐等发出《第十九路军为日军犯境通电》,电文称:“光鼐等分属军人,唯知正当防卫,捍患守土,是其天职,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种而抵抗,虽牺牲至一人一弹,决不退缩,以丧失中华民国军人之人格。”

日军一边提出停火要求,一边增派援军,援军到后,并连续三次发起进攻。开战一周,战火蔓延到江湾、吴淞一带,增兵已达1万多人,但十九路军防线仍巍然不动。日本当局以盐泽指挥不力而予以撤职,另派野村吉三郎中将赴沪指挥。

2月6日,野村接替盐泽上任,移兵力于江湾、吴淞方面,但他的进攻计划仍全盘落空,吴淞既久攻不下,蕴藻浜又不能得手,这更令日本当局大为不满,遂任植田谦吉中将为司令官,率号称日本最精锐的第9师团2万人赴沪援战。

当天深夜,蒋光鼐着便装回到家里,郑重地对夫人黄晚霞说:“现在形势严峻,日军还要增兵,战火还要扩大。有些眷属已经疏散了,但我是总指挥,你不能走。如果你也走了,大家会觉得我没有决心和信心,会影响士气,人心就散了。”

夫人黄晚霞深明事理,与宋庆龄一起,参加到后方伤兵医院慰问伤病员的工作。

2月14日,日军陆军中将植田抵沪,兵力增至3万余人。下午,蒋光鼐电告何应钦:“我虽欲求和,而日寇决无诚意,为民族生存,国家体面,只有决心一战。”

此时,在首都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教育长的张治中将军向蒋介石请战,要求增援十九路军,迫于舆论压力,蒋介石允准张治中的请战要求,令其率嫡系合编第五军抵沪,并命令:“着第五军归蒋总指挥光鼐指挥。” 16日,张治中率部出发抵达上海,奉蒋光鼐总指挥令,接替十九路军自江湾北端至吴淞西端之防线,并任左翼军指挥官。

日军于18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军队退出租界20公里,撤去此范围内军事设施并永不重建。蒋光鼐愤然拒绝这些无理要求,断然下令:“用大炮回答它!”

20日晨,日军下达总攻击令,集中陆海空军全部力量,向吴淞、江湾、闸北全线大举进攻。十九路军和第五军英勇回击,蒋介石直接打电话责问蒋光鼐说:“这个仗打得差不多了,下令停火!”蒋光鼐当即顶撞说:“这仗一定要打,而且已经打起来了,无法收手!”

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官兵不畏强敌,血战庙行镇,死守八字桥,使植田发动的两次总攻击均遭失败,其精心设计的中央突破计划宣告破产,以江湾、庙行为中间环节的我军防线得以巩固。

植田遭败,东京震惊。日本军事当局决定再次增兵上海战场,并设上海派遣军,以白川义则大将接替植田的总司令职务,统率援兵4万人和200架飞机来沪参战,于2月29日抵达上海。至此淞沪战争已达一个月,日军数易主帅,但战局并无进展,仍囿于沿海的狭窄地带。

不满“卖国”,倒戈反蒋

从1931年10月以来,中央一直欠发军饷,十九路军装备严重不足。刚刚开战时,从南方来到上海的十九路军士兵都只穿单衣。当《申报》刊出“前方将士无御寒”的消息,各地就发起赶制征衣活动,五天内收到捐赠全新棉衣三万余套,棉被二千余条。各界民众慷慨解囊,现金、食品、药物等源源不断送达十九路军。蒋光鼐在《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序言中曾感动的说:“淞沪之役,我军得民众莫大帮助,近者箪食壶浆,远者轮财捐助,慰劳奖饬,永不敢忘。此同仇敌忾之心,使吾人感奋欲涕。”

淞沪抗战激励全国,后方官兵纷纷请缨抗战,但蒋介石拒绝再向上海增兵。蒋介石及何应钦之流再三鼓噪“趁着这几次战役胜利的时机,赶快收手,与日方谋求停战”,淞沪抗战前线未获一兵一弹补充。与此同时,日本内阁却紧锣密鼓地组建上海派遣军,派前陆军大臣白川义则任司令官统一指挥。

2月25日,原税警总团团长、淞沪抗战时改为隶属第五军八十七师的独立旅旅长王赓,被日军密捕后献出了我军力配备要图。27日起,上海日军又得到增援,总兵力增至8万人。当时中国守军总兵力已不足5万。而中国方面,连续作战已近一月,十九军和第五军伤亡亦都惨重,急需增援,军政部却说,十九路军得到海内外同胞的捐献应当交公,军饷应从示交分款中扣除,也迟迟不派援兵。

蒋介石的这种做法激起了国民党内人士的愤怒,冯玉祥在国民党中央全会上学面斥平蒋介石说:“若不赶快快定派出多数的军队援助他们,那就是害国殃民!”陈友仁说:“有这们不怕死的军队,又有这样慷慨好义的人民,政府不想收复失地,假若把这个机会失去,军心民心全失掉了。”于右任也责问蒋介石:“为什么到了今天国难这样严重,反倒不下决心呢?”但是国民党当局依然置若罔闻。蒋光鼐联系近在咫尺的上官云相和戴岳所部来支援。然而,对方却始终按兵不动。

白川得到了王赓我军力配备要图后,掌握了我军的兵力虚实,他一面向十九路军和第五军阵地发动全面进攻,把我军兵力全部吸引到正面战场,一面又出动兵力袭击我配备薄弱的浏河阵地,企图从侧背包抄我军。

3月1日晚,日军突破我军的数处防线,并因占领浏河形成对我军迂回包围态势,蒋光鼐与蔡廷锴、张治中等,于万般无奈之中决定撤退。5月5日,丧权辱国《淞沪停战协定》在上海正式签字,彪炳千史的淞沪抗战,就这样悲壮而又屈辱地画上了句号。

5月28日,在苏州举行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各界人士和群众四万多人参加了大会,群情悲壮,挽联如林,蒋光鼐念及数月来所思所感,凝悲愤于笔端,挥毫亲撰一联:自卫乃天赋人权,三万众慷慨登陴,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石烂海枯犹此志;相约以血湔国耻,四十日见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浆桂酒有余哀。

《淞沪停战协定》一出,即遭上海各界民众团体和全国人民一片反对。国民党政府不仅置若罔闻,而且对战功卓著的十九路军以“违令”抗日罪加以“整肃”。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大批军队对中央红军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命第十九路军向闽赣边界推进。蒋光鼐、蔡廷锴等对此强烈不满,于是酝酿倒戈。毛泽东、朱德等在瑞金会见了蒋、蔡派的代表,经过双方共同努力,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时过不久,各地反蒋抗日的爱国人士李济深、陈友仁、徐谦等纷纷到达福州,革命形势已达到高潮。11月20日,蒋、蔡率领全军发动了震撼中外的“福建事变”,通电全国与蒋介石公开决裂,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然而,由于兵力悬殊,十九路军在蒋介石中央军重兵压境和飞机滥炸下节节败退,最后落败。蒋介石先将十九路军团级以上职务全部改由黄埔系亲信军官充任,随即撤销十九路军番号,改编为第七路军,后来又开往河南、皖南整训。至此,第十九路军被彻底消灭。

先期转移到达龙岩的蒋光鼐知道大局已不可挽回,与李济深辗转抵达香港。

抗日英雄,人民热捧

“一二八”淞沪抗战影响深远,大大地鼓舞了中国民众与军人的士气,十九路军树起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者的丰碑受到了人民的欢迎。

《西行漫记》记载,延安的窑洞里也有蒋光鼐画像。上海的街头,蒋光鼐牌香烟曾一度热卖,因为那是抗日爱国的象征。街道四处悬挂着蒋光鼐肖像,这是画家蒋兆和1932年在淞沪抗战前线为他绘制的油画。当年,那幅油画被印刷成数万张,沿街张贴。

在这张画像的背面印着蒋光鼐的小传,其中有这样几句:大战开始,他与第十九军军长蔡廷锴暨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力保疆土,誓死为国,鏖战月余,杀敌无算,造成甲午以来抗暴却敌之第一页光荣历史,举世无不知其人焉。

毛泽东在 1936年 9月 22日曾给蒋光鼐、蔡廷锴写信:回顾1933至1934年兄我双方合作救国之时,又已整整三年矣。。。。。。然而国际形势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内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光荣的十九路军系统在先生等领导之下,继续奋斗,再接再厉。。。。。。真正之救国任务,必须有许多真正诚心救国之志士仁人,根据互相确信之政治纲领,为联合一致之最大努力,方有彻底完成之望。热诚爱国如先生,知不以斯言为无当也。

1946年5月23日,周恩来致信蒋光鼐《争取和平民主实为当前急务》:自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举世和平民主之局大体已定,而前途曲折,困难尚多。。。。。。扭转危局,争取和平民主之实现,实为当前之急务。先生以抗日前导而为华南和平民主之支柱,力挽狂澜,举国瞩望。

抗战胜利后,蒋光鼐一家从香港回到广州。全国解放后,蒋光鼐加入了新政府的建设热潮中。

“文革”时,蒋光鼐一家也受到了冲击。晚年的蒋光鼐患了癌症,处境十分困难,周恩来总理没有忘记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在“应予保护的党外高级干部名单”中写下了这位英雄的名字,有力地保护了身处逆境中的蒋光鼐。

1967年6月8日,蒋光鼐因病逝世。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为蒋光鼐撰写悼词必须要写上“一、早年参加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二、领导“一·二八”抗战。三、在福建人民政府,进行联共反蒋抗日活动。四、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四项内容重要内容,同时,周恩来总理还对参加蒋光鼐追悼会的名单作了妥善安排。(张炜)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