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四時之序,養臟腑之氣 伊韻提化瘀活血婦人聖藥

來源:全書館 2.33W

遵四時之序,養臟腑之氣 伊韻提化瘀活血婦人聖藥

時代在進步,科學在發展,中醫藥學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其傳承性、延續性的特點,我弘揚中醫文化傳播中醫養生事業已超19載,用心悟中醫養生之術,養生之道,養生哲理。認真學習和研究中醫與中華文化經典《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書中以道論醫貫穿於《內經》的始終,道是中華文化的終極之理,在內經中可以看到道家的哲理與論斷,也可以看到儒家看哲理和論斷,文化與醫術不分家,這是中醫特色,也是中醫能跨越時間、跨越空間的祕密。

5000年前中華先賢為中華文化和中醫學術已作出貢獻,需要子孫後輩繼續努力與傳承,希望凡是關心中華文化和愛護中醫的人士,多利用時間學習內經,從書中獲得的啟迪和感悟,激勵我責無旁貸地去探索,去創新,同時更使我頭腦清醒,進行反思,振奮精神,從中吸取教益和智慧,聯繫臨牀實際加以應用,為切實地傳承中醫文化,推動女性健康中醫藥事業發展,貢獻自已力量。

不知四時之序,就與中醫無緣。

養生養在人體之內,治病治在人體之內,可為什麼把位於人體之外的四時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呢?這與中醫之源與文化之源同源有關。中華文化是尊崇自然之序的文化,中醫是尊崇自然之序的醫學。

四氣者,四時春夏秋冬温,熱,寒,涼之氣也。調,調攝,調養,調理也。神,人之精神也,人之血氣也。《內經.素問》“血氣者,人之神。”《內經。靈樞·小針解》日:“神者,正氣 也。客者,邪氣也。”

調神者,調和、調養、調攝精神也。

四氣調神,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時規律調和、調攝精神也。四氣為自然法則,調神為人為事。伊韻提養生之道主張按照四時規律調攝精神。

萬物生長自覺遵守着四時之序,人調攝、調養精神同樣應該信守四時之序。四時之序,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人序必須合於自然之序,這是中華先賢所認識的基本道理。人序包括生活之序、生產之序、行政之序,還包括養生之序。

四時對萬物的決定性影響:

果樹春而花,夏而果,秋而熟,冬而藏;小樹葉春而生,夏而容,秋而黃,冬而枯。鳥獸的繁殖,羽毛的蜕換,均遵循四時之序。同樣一座名山,山間的風景也隨着四時而變。萬物的生息,隨着四時運轉的節拍變化而變化,一步都不會錯亂。萬物隨四時而生,隨四時而藏,一步都不會錯亂。人雖為萬物之靈秀,但仍然是萬物中的一員,萬物隨四時,二十四節氣,節拍變化,人會例外嗎?萬物生息遵循着四時法則,人的生息同樣也遵循着四時法則。所以,以四時論五臟的認識是正確的。

四時與五臟

1. 四時養五臟一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長夏健脾。

人生長於天地之中,四時之內,人氣與天氣、地氣、四時之氣之間有着必然的聯繫,所謂人氣,就是人身體內的營氣,衞氣、臟腑之氣。人氣是動態的,人氣隨着四時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的轉換而在五臟之間進行周而復始的變化。

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月四月人氣在脾,五月六月人氣在頭,七月八月人氣在肺,九月十月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腎。

春季邪風易從頸項進入,夏季邪風易從胸脅進入,秋季邪風易從肩背進入,冬季邪風易從腰股進入,長夏邪風易從腰脊進入。邪風容易擊中的部位,正是俞之部位。

第一章《內經.上古天真論》談養生,落腳在養德上;本文談養生,落腳在調神即養神上;之後的第三篇文章談養生,落腳在養氣、養形上。

伊韻提養生之術的原則,養德、養神、養氣、養形是具體,誰明白了養生的原則與具體,就一定會有一個形神合一的好身體。

2.四時與作息

春天宜晚睡早起,夏天宜晚睡早起,秋天宜早睡早起,冬天宜早睡晚起。

3.四時與五味

五味分酸、苦、甘、辛、鹹。春宜酸,夏宜苦,秋宜辛,冬宜鹹,四時調以滑甘。

4.五臟與五官的關係:肝開竅於目,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耳。

5.五味與五臟

酸、苦、甘、辛、鹹五味,適量能養五臟一﹣酸養肝,苦養心,甘養脾,辛養肺,鹹養腎。

6.呼吸與五臟

《莊子.大宗師》日:“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這句話以呼吸的深淺為標誌,劃分了兩種人一一真人與眾人。莊子認為,真人善於深呼吸,而平常人則不懂深呼吸的奧祕,所以真人呼吸可達腳跟,而平常人只達喉嚨。

明朝學者高濂所撰《遵生八箋》中有《四時調攝》一章,《四時調攝》中有導引養生的氣功六字訣:噓,呵,呼,四,吹,嘻。

6個字,6種呼吸的方式。噓養肝,呵養心,呼養脾,四養肺,吹養腎,嘻養三焦。因為六字口訣收人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傳統醫學卷》,所以本文將《遵生八箋》中的六氣養生法摘錄如下:

(1)六氣治肝法。治肝用噓,以鼻漸漸引長氣,以口噓之。肝病者大噓30遍。《祕訣》日:噓以治肝,要兩目睜開為之,口吐鼻取,不使耳聞。為獸。

(2)六氣治心法。治心用呵,以鼻漸漸引長氣,以口呵之。心病者大呵30遍。治:邪熱,肝邪氣,四肢壯熱,眼昏胬肉,赤紅風癢。

(3)六氣治肺法。治肺用呬,以鼻漸漸引長氣,以口呬之,勿令耳聞。肺病者大呬30遍,細呬30遍。治:肺勞熱,氣壅咳嗽,皮膚燥癢,疥癬惡瘡,四肢勞煩,鼻塞,胸背疼痛。

(4)六氣治腎法。治腎用吹,以鼻漸漸引長氣,以口吹之。腎病者大吹30遍,細吹10遍。治:冷氣腰疼,膝冷沉重,久立不得,陽道衰弱,耳內蟲鳴。

(5)六氣治脾法。治脾用呼,以鼻漸漸引長氣,以口呼之。脾病者大吹30遍,細吹10遍。治:冷氣,壯熱,霍亂,飲食不化,偏風麻,腹內結塊。

(6)六氣治三焦法。嘻屬三焦,三焦不和,嘻以理之。

呼吸養生,這就是氣功。

氣功並不神祕,只不過是按照季節的不同,調整呼吸的不同方式、不同深度而已。氣功是養生之法,但不能作為一種信仰。

7.人體部位和疾病與陰陽的對應關係:自然界內,天為陽,地為陰,晝為陽,夜為陰,熱為陽,寒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人體之內,神為陽,形為陰,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腑為陽,髒為陰,氣為陰,血為陽,四季之內,夏病在陽,春病在陽,秋病在陰,冬病在陰。

萬物之本與養生治病之本---平衡陰陽是也

洽病求治根本,可是根在何處,本在哪裏呢?四時陰陽者,是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天地之間循環運轉着風,熱,濕燥,寒,火六氣,氣會發生偏頗-----有餘與不足,都會發生疾病。

四時陰陽者,是萬物之本,也是養生治病之本。從之則苛疾不起,逆之則災害生。

一陰一陽,天地和諧與人體安康。陰陽合和平衡,對自然界來説,天地合一,則有風和日麗,晝夜有序,寒暑有常,萬物繁茂;陰陽合和平衡,對人體來説,神形合一,則有氣血平和、臟腑平和的健康之人。對自然界來説,陰陽失之偏頗,萬物不能正常生長;對人體來説,陰陽失之偏頗,人體就會產生疾病。

所以,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本也,男女之本也。病分標本,治病必治其本;如何治其本?平衡陰陽也。人體內的陰陽在何處?在氣血中,在臟腑中,在寒熱中。

明朝名醫張介賓在《類經.附翼》中講:“年逾不惑,茅塞稍開;學到知羞,方克漸悟”,講的是隨着年齡與學識的增長,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知道了天地之本本於陰陽二氣,人生之本本於陰陽二氣;天地之理講陰陽動靜之妙,養生醫病之理講陰陽平衡之妙。天地人合一而論,四時與人合一而論,晝夜與人合一而論,日月與人合一而論,天地人根本是同一根本,天地人變化是同步變化。“天人一理”,此處乃為醫者的最高境界。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

一陰一陽既是天地萬物之根本,也是中華文化之根本。

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四時之內,所以效法天地之理,同時也應該信守四時之序。如此養生,才能度百歲。

遵四時之序,養臟腑之氣 伊韻提化瘀活血婦人聖藥 第2張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多重意義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內經》中的這一名言,這一哲理,具有多重重要意義:

第一重意義是疾病之前的預防未病先防,即預防為主的全局觀。

第二重意義是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剋的原理,某一行有病,治在此行的相剋之行之處一一既病防傳。例如,肝臟有病,治在脾臟處。如《難經.七十七難》所言:“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知肝有病,不治肝而“先實其脾氣”,何謂也,肝五行屬木,在五行相剋順序中,木克土,脾五行屬土。五行相生相剋的哲理揭示,肝有病必然影響脾臟。所以,知肝有病,先治其脾氣。

治病治在病前頭,如同救火救在火前頭一樣。“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哲理基礎是五行相生相剋,《內經》論病,論出左右前後的因果聯繫,這一系統論完全區別於“頭痛論頭,腳痛論腳”的具體論。

中醫,從根本上説是文化,是哲學,是以道為根演化出的醫術,中醫理論與中華文化在本源處是一致的,首先講究的是道,然後由道論醫理,由道論醫術。道,既是萬物之本,也是中醫之本源。

由道而醫理、由道而醫術,與有術而無道,這是古老的中醫與西方現代醫學在基礎上的差異。

遵四時之序,養臟腑之氣 伊韻提化瘀活血婦人聖藥 第3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