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最驚險的一戰 拼光63軍也要守住要地鐵原

來源:全書館 2.93W

第五次戰役後,志願軍大潰敗,一直退到鐵原附近,當時全軍瀰漫着恐慌、沮喪和互相埋怨的氣氛。誰也不知道美軍的攻勢到哪裏為止。但彭德懷覺得不能再退了,便命令六十三軍堅守十五到二十天——哪怕把六十三軍打光。當時的該軍軍長是傅崇碧(後來當過北京軍區司令員)。這一仗打得很慘,部隊一上去就光了,很多陣地失守時,不斷有戰士跳崖(當地山勢很險峻),彭德懷時常在半夜望着漆黑的前方潸然淚下,戰鬥結束後十九兵團政委李志民也流下了眼淚,但這一仗使美軍的攻勢減緩了,最後直至停頓,把戰線控制在了三八線一帶,開創了朝鮮戰爭陣地戰的先河。

志願軍最驚險的一戰 拼光63軍也要守住要地鐵原

這是一場我軍傷亡巨大,異常慘烈的戰鬥,戰後彭德懷對傅崇碧説,你要什麼,傅回答,要兵!彭説,我給你兩萬。

鐵原阻擊戰的結束,標誌着第五次戰役結束!

五十三年前發生在朝鮮中北部鐵原的這場戰鬥,硝煙早已散盡,但官方對於它諱莫如深的態度以及各種難以解釋的迷團,對於沉迷在戰史裏的發燒友們來説,情不自禁想做的就是:試圖透過歷史時空去還原那場殘酷的戰鬥,在這場殘酷的戰鬥中感受濃烈的血腥。

想説清鐵原阻擊戰,還是從頭一步步地、慢慢地來吧。

先説説鐵原的地理位置,鐵原位於朝鮮的中北部,與金化、平康構成"鐵三角",是漢城至平壤鐵路的必經之地,也是幾條重要公路的交匯地,這裏山峯聳立,山嶺連綿。是戰爭中屯集、轉運物資的重要戰略交通樞鈕,也是攻擊敵人遏制對手進攻態勢的戰略要地,任何軍事家對它在戰爭中的作用不會視而不見。

李奇微無疑是朝鮮戰爭中揚名立腕的美國傑出的陸軍戰將,他洞察局勢的獨到眼光和揚長避短不拘一格的指揮藝術,使其在名將如林的世界軍事將帥名冊中必將佔有一席之地。

閒話休講,還是讓我們跟隨李奇微的思想一起回到五十三年前的朝鮮鐵原,看看這位將軍當時在想些什麼吧。在《朝鮮戰爭》的一書中他是這樣説的:

"由於輕而易舉地抵達了臨津江,我起先甚至想進而推進至臨津江與禮成江(禮成江從臨津江西面、開城的附近注入黃海)之間的廣闊沿海平原。.....所以,我通知聯合國軍總司令,我打算改變原計劃準備以第1軍以及第9軍的左翼部隊朝鐵原方向運動。(鐵原是位於“鐵三角”西南角的一座城鎮。“鐵三角”是敵軍兵力集結的中心,它的北部以“三角形”的頂點平康為界,東南以金化為界,西南則以鐵原為界。)這意味着在“堪薩斯線”的北面要劃定一條新的目標線即“猶他線”。其實,“猶他線”不過是“堪薩斯線”向北延伸出來的一個突出部,它可以使我們處於進攻“鐵三角”的有利地位。

從上述話中不難看出,攻擊鐵原是美軍有預謀的戰術行動。

"下一步,我們要奪取瞰制鐵原的高地。但是,還沒有來得及採取這一行動,敵人便甦醒過來,阻止了我軍的快速推進。"這是李奇微的另一段敍述,從這段話也不難看出,他對鐵原的重視。

志願軍當時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呢?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志願軍在全線北撤,五次戰役基本已宣告失敗。部隊經過月餘的作戰,缺糧少彈,極度疲勞。在此狀況下,志願軍極需休整,這也是志願軍的特點,沒有持續的大規模的進攻作戰能力。而這時美軍兵鋒正盛,衝過鐵原便是寬闊的平原,如果讓美軍輕而易舉地通過鐵原,其裝甲部隊在平原上發揮出的巨大優勢將使疲憊的志願軍主力不但無法休整,而且將面臨更大的危險和犧牲。

這時,有網友會説美軍無意再向前推進,其實不然。戰爭中沒有死抱原定作戰計劃不放的統帥和將軍,起碼李奇微不是教條主義式的將軍。在這種意義上説,彭德懷即使把63軍全打光了,也是值得的。因為此時他已清楚地知道志願軍和美軍的長短優劣,至少通過五次戰役,讓他有了這樣的清醒認識。

朝鮮狹長的地形、我軍可憐的補給能力以及兩軍巨大的火力差距和美軍絕對的空中優勢,都註定志願軍在朝鮮不能夠再一味地使用穿插和迂迴,這種對於國民黨部隊屢試屢爽的戰術。

另外,從政治意義上、從志願軍戰士的心理和士氣上講,也不能存在着一味撤退的情形。基於以上的因素,在鐵原志願軍註定要阻擋美軍前進的勢頭。

我無意否認美國陸軍公佈的傷亡檔案,但這種敵我之間如此差異懸殊的傷亡比例很難在一場攻守之戰中作出合理的解釋。63軍的防線是25公里寬,20公里的縱深。當63軍的兵力不足三分之一的時候,仍不能給敵人以有效殺傷,這種動態上的比例將會十分突出,從而使他們無法有效地堅守陣地,這個不是人定勝天的事情,更不是有了死命令就能完成的事情。剩下的2500人恐怕已經沒有一線的戰鬥部隊了,軍指、師指的機關人員、後勤人員將佔絕大部分。志願軍到底死了多少?180師是五次戰役損失最慘的,也只是7千餘人。

我沒有有關西方對這場戰鬥的具體描述,有的只是大陸的部分內容。但在此就不列出了,應該可以肯定,戰鬥是空前慘烈和殘酷的。

但是有網友説到美軍在鐵原的戰術打法時,在下還是想質疑一、二。可以説不只是美軍,而是所有的軍隊在攻擊之前,都要進行炮火準備。如果戰術目的是明確的,就不會有所謂炮火之後僅派小部隊上來試探的説法,這樣無疑是送死。打人出一個指頭是沒有意思的,人跑的也不會比子彈更快。且炮火攻擊後,通常大炮要變換陣地,否則有可能被對手探明方位,而使已方炮兵極易遭受對手的報復性還擊。所以即便美軍炮火猛烈、炮彈充足,也不會採取這麼無效的攻擊方法。他會在炮火猛烈地壓制性攻擊後,派出他的鋼鐵長龍--坦克掩護步兵向前衝鋒。而對於守方不想丟失陣地,只能採取各種方法進行還擊,包括反衝鋒和夜襲。12天足以想見戰鬥的激烈和殘酷。

如果美軍傷亡如檔案公佈真實可信的話,美軍中在編韓軍的死亡人數就成為能夠合理解釋問題的關鍵。由於很多方面的原因,我覺着僅憑一份檔案是很難再現當時的場景的。

六十三軍為原華北野戰軍部隊,為第一批入朝參戰部隊,隸屬19兵團入朝前部隊在丹東集結,全市齊裝滿員,共52000人入朝後歷經五次戰役,間中幾番休整,一直在一線作戰。至第五次戰役前全軍尚有兵力47000餘人, 1951年5月28日至6月12日,是志願軍第63軍在朝鮮戰場上與敵血戰的最殘酷的13個日日夜夜。

第五次第二階段,以範弗裏特美軍第一軍為首的4個師5萬餘敵軍以強大攻勢重點突襲直逼鐵原、漣川,志願軍後方基地受至嚴重威脅,並有主力被合圍的跡象,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立即電令我軍並指揮第64軍第194師死守鐵原,“不惜代價,堅守陣地,阻止敵人進攻,無上級命令不準撤退。”

5月30日久戰已減員很大的部隊冒雨進入陣地。

鐵原山地東側是一道平川,我軍在平川不分日夜地構築起了縱橫防坦克戰壕。戰鬥開始後,戰士們躲在戰壕裏,待敵坦克衝過戰壕後,用蘇制反坦克手雷從後面向坦克投擲,擊毀敵坦克。敵人每天白天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攻佔我陣地,我們在夜間組織力量又奪回來。

美軍為突破鐵原每天集結大量航空兵,坦克裝甲兵,炮兵攻擊志願軍陣地,鐵原南面茂盛的森林全部被燒成光頭,地面被凝固汽油彈燒焦。日夜聽不到槍聲,只聽到炮彈和飛機投下的炸彈聲。從數裏以外看去,鐵原以南的半面天空都變成了紅色。戰士們的臉被硝煙烤成了黑色,爬在工事裏就睡着了,敵人衝到跟前醒過來又打。

許多陣地打到最後一兩個人時與敵同歸於盡,一線部隊全都拼了刺刀。全軍的口號就是“人在陣地在,堅決守住陣地!”

收音機裏每天都能聽到△△社的廣播:“在‘鐵原三角地帶’,遭到志願軍猛烈狙擊。”

歷經12天艱苦鏖戰,6月12日63軍完成狙擊任務撤出戰鬥。

漣川、鐵原地區防禦作戰,是63軍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最激烈,最殘酷的一場戰鬥,有的連隊打得只剩下一兩個人,但最終完成了任務。

另外一個背景角度

可以從雙方統帥部的戰略企圖來看了,美軍地面部隊雖然有攻下整個鐵三角地區的企圖,但是李奇微堅決貫徹統帥部意圖,在懷俄明一線尋求與中朝軍停戰,禁止大舉北進。因此其目的本身不過是佔領鐵三角的底邊。並沒有強硬攻擊大舉突破的決心和準備。而在中朝方面,原先彭德懷要求63軍進行的阻滯戰,以利志願軍後方機關的轉移。同時本人飛北京與毛澤東商量,擬大進大出,最低限度可退到平壤-元山一線。

這在毛澤東5月27日致斯大林電報裏講得很清楚:“我軍入朝以來五次戰役,已完成這種小殲滅戰的一段路程,但是還不夠,還須經過幾次戰役,才能完成小殲滅戰的階段,進到大殲滅戰的階段。至於打的地點,只要敵人肯進,越在北面一些越好,只要不超過平壤-元山線就行了。”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斯大林5月29日回電指責:“該電報中所述計劃,我覺得是冒險的。”要求建立堅決的防禦工事,“還應注意到,如果平壤再次落入敵人手裏,這一方面會降低朝鮮人民和朝鮮軍隊的士氣,另一方面將提高英美軍隊的士氣。”?

於是彭德懷於6月1日致毛澤東轉電斯大林,宣佈決心“文登裏、金化、鐵原地區的地形很好,野戰工事也不錯。在現時,當敵使用大量炮兵、坦克和航空兵時,這一地區雖無堅固的防禦陣地,但如利用積極的機動防禦,則可以在規定地段扼守一定時間,並殲滅敵有生力量。在上述一線以南地區,估計可扼守到6月10日。在高城、下縣裏、昌道里、平康、玉洞裏、安峽、金川一線以南,設有第二道防禦陣地,可藉此扼守到6月底或7月初。在通川、淮陽、洗浦裏、伊川、南川店、青石頭裏、海州一線以南,設有第三道防禦陣地,可藉此扼守到7月底。……同時還要考慮到積極開展游擊戰。如果敵不會大幅度地增加其部隊數量,如果我方不犯意外的錯誤,那麼,我們就可保證扼守住元山、平壤一線以南的有利地區”。?

因此這時防禦戰已轉化為戰略性質的了。

同時在6月4日彭德懷發出防禦作戰的指令。得到斯大林的讚許。

6月5日斯大林的回電:“我同您一樣認為,不應加快朝鮮戰爭的進程,因為持久的戰爭,第一,能夠使中國軍隊在戰場學習現代戰爭;第二,將動搖美國杜魯門政府和降低英美軍隊的軍事威信。我在自己的電報中主要談的是,如果在接近前沿的後方沒有強大的防禦工事,匆忙地進行機動作戰是危險的,要能夠迅速地把主力調到那裏去。彭德懷同志寫道,他在後方建立了三條防線。如果這樣做,防線就將是真正鞏固的,事情就會進行得更好,軍隊就不會陷入包圍。”

斯大林又順便敲打一下毛澤東和彭德懷:“彭德懷同志談到英美軍隊有較高的士氣,而中國軍隊中則出現了‘嚴重的右傾情緒’。我認為,這是由於你們採取的先是稍稍向前推進,然後又數次重複後撤的局部性機動作戰,給你們的部隊造成中國人和朝鮮人力量弱小的印象,而給英美軍隊造成他們強大的印象。我擔心,這種情況可能破壞中朝軍隊的士氣。”

不過這時金日成趕到北京,表示要結束戰爭,這或許是因為金日成已經有了美軍願意在三八線一帶停戰的情報。毛澤東把他踢到莫斯科去,6月5日毛澤東致電斯大林,説金日成和高崗要見斯大林談“財政問題,在前線直接採取軍事行動的問題,敵人有在我後方沿海一帶登陸危險的問題”。6月7日又建議在蘇的林彪也參加會談。

6月13日斯大林同意停戰。

於是這個阻擊戰實際上就成了整個戰爭的轉折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