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人是怎樣傳承古老的“熱美蹉”的

來源:全書館 1.91W

雲南向來被稱為“歌舞的海洋”。雲南已收集各族民歌、民曲2萬多首,舞蹈6000多套,器樂200多種,民族樂器多達300餘種,是中國民族樂器數量最多的省份。

納西族人是怎樣傳承古老的“熱美蹉”的

在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縣建塘鎮,當地歌王楊慶科。爐膛裡松木熊熊燃燒,75歲的老歌王侃侃而談:“14歲跟著爺爺學鍋莊,年輕時與別的村莊比賽對歌,能從路上唱到家中,邊唱邊跳絕不重複,3天3夜不合眼。”這一壯舉為楊慶科贏得了歌王美譽。

為了傳承包括鍋莊舞在內的各族民間舞,已出版《歡樂香巴拉》等VCD教學光碟,把廣場舞普及到了全州3縣12鄉鎮城鄉社群,普及率達85%。

在納西族地區,還流傳著一種產生於氏族社會時期的原始舞蹈音樂——“熱美蹉”。著名納西族學者宣科深入研究發現,熱美蹉起源於先人對自然的恐懼心理:“熱美”是一種精靈,專門吮吸死者靈魂,為保護亡靈,人們在守靈時邊唱邊跳,以嚇唬和驅趕“熱美”。至今,熱美蹉還在麗江市古城區大東鄉儲存完好。大東鄉於1990年初組建熱美蹉藝術團,成立“大東鄉熱美蹉協會”,引導民間組織培養新一代熱美蹉繼承人。

如果說熱美蹉是納西族歌舞的乳汁,那麼章哈就是傣族人生活中的鹽巴:沒有章哈的生活,就像飯菜裡沒有鹽巴一樣乏味。章哈,既指“歌手”,也指傣族傳統曲藝唱曲形式。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委宣傳部部長刀亞斌說,潑水節,由她擔任總顧問的勐臘縣大型歌舞表演《南臘之歌》,就是以章哈調為主旋律來設計各個舞段。

隨著老一輩章哈的相繼離世,這些年傣族民間聽章哈的風俗已遠不如前。為此,西雙版納州編印了第一本傣文版《章哈學習演唱手冊》,對章哈藝人進行集中培訓。從2008年起,雲南省政府對省級非遺傳承人給予人均3000元的傳承經費。一些章哈收到這筆錢感動得流淚:“感謝對我們民間藝人的關心,派人送來了補貼,讓我們享受到了祖輩做夢都想不到的幸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