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孫權與張昭之間的相處

來源:全書館 2W

《三國演義》中的張昭,給人的印象無非就是:目光短淺、為人可笑,十足的一個小丑。有網民曾經辛辣地說過:孫權是不是沒腦子啊?張昭這種貨色也給他那麼高的地位,看來東吳也不過如此,怪不得所有人都吵不過一個諸葛亮,呵呵~~~

也談孫權與張昭之間的相處

當然,這僅僅也是隻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所唯一能夠發表出來的感概,而讀過《三國志》等歷史書籍的人們可能看法就有所不同了——歷史上的張昭當然不會這麼“簡單”。

對於張昭與孫權的相處關係,稍微看過一點兒歷史的人都不難知道:他們之間經常發生衝突。

“(孫權與張昭)君臣衝突最嚴重的一次是公元232年10月,遼東太守公孫淵叛魏臣吳,孫權大喜,遣使大加封賞。張昭等認為其降有詐,諫阻孫權。孫權不能忍受,按刀大怒說:“吳國之士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嘗恐失計。”張昭淚流滿面,重念太后、孫策遺詔顧命之言,據理力爭。孫權當時雖“擲刀致地,與昭對泣”,但仍拒諫不納。張昭稱疾不朝。孫權知其所以,益“恨之,土塞其門”。張昭更為氣憤,便從裡面也以土封門,表示決不再出。不久,公孫淵殺吳使。事實證明張昭判斷準確,孫權後悔不納張昭之言,故“數慰謝昭”。張昭不出,孫權“過其門呼昭”。張昭辭以疾篤。孫權放大火燒其門逼他出來,張昭仍不出,孫權急忙救火,久候門外。張昭終被兒子扶出,權載以還宮,深自克責。”(本文段摘自《三國地圖》,屬於《三國志·張昭傳》的翻譯)

遺憾地說,我們評論歷史人物時問題容易走極端的,而不少歷史評論家亦喜歡將張昭和孫權對立起來,以此證明誰對誰錯。有史學家抨擊張昭張昭雖自稱“忠臣”,但三諫受阻就鬧情緒,且孫權身為君主已公開向他致歉,然而他作為臣子卻擺架子不領情,張昭已經“不臣”了;而《從此仲父是老臣——也談張昭》一文的作者而抨擊孫權簡直是個小人,對張昭如此不信任,張昭簡直是投錯了君主!

但人無完人,孫權與張昭何嘗不是?實在沒有必要為了證明張昭是完美無缺的,而去把孫權貶得一文不值;也有人為了說明孫權是盡善盡美的,而去把張昭罵得豬狗不如。

張昭在赤壁之戰中主和,這大有“投降派”的嫌疑和成份在內——不管他是否真的像一些文章裡所說的“一心向漢”——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當然,站在政治和權術的角度上,我也不對此發表過多的評論了。當時江東已形成了一股勢力,只要各國的君主有野心,那麼中國國內的戰爭就不可避免,如江東向曹魏投降的話,那將與劉禪無異(關於劉禪作為,有待爭論)。政治鬥爭中沒有誰是絕對的正義與邪惡,所以當時各太守之間的戰爭也沒有誰是絕對的正確與錯誤。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任何朝代都是不會永久的,違反歷史潮流的事物終究會被新的事物所代替,演義中張昭曾說“大漢氣數已盡”,現實中不知他是否也說過,這似乎又與一些史書又稱張昭是“心屬大漢”相違。這裡不得不提到兩宋的抗金、抗元史,如張昭的投降主義可以成立的話,那麼當時的宋朝政府就應該老老實實地向北方投降,好讓中國大一統才是,無論金或元,即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那麼誰來統一那麼也“無所謂”了——不過,我也是我所不喜歡的(當然,你也可以說成吉思汗不是中國人,新疆和西藏自古被我國統治的方式與蒙古無大異,那麼疆、藏也和蒙古、朝鮮同樣不是屬於我們中國的,他們現在鬧獨立也是“情有可原”的)。孫策臨終前託孤於張昭,對年僅17歲的弟弟孫權說過:“內事不決問張昭。”,那麼外事呢?處事不決則要問周瑜了,而此南北之戰很大程度上正屬於外事,張昭是內政人才,但不代表他事事正確。可見,張昭在赤壁之戰的立場這一點上是他的過失,周瑜在這方面則處理得很好。

而因為張昭的這一過失,就一直對他冷眼看待,這則是孫權的不對了。張昭因為孫權不聽勸諫而一氣之下把自己關了起來,這種作法雖有過激,但也足以說明孫權實在刺傷了這位老臣的心了。

張昭為人正直、勇於直諫,對孫權忠心不二。孫權愛喝酒,一喝醉就會出事,對此張昭曾猛烈批評過他;孫權喜歡打獵,常冒險射虎。張昭則說:作為君主應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而不應馳逐於原野,校武於猛獸……對此孫權還經常惱怒過張昭,但作為一個開明的君主,孫權氣歸氣,同時也對張昭的指責感到羞愧,接受了他的批評。

孫權晚年變得猜忌群臣,不少臣子受到迫害過,但張昭仍然直言不諱,屢勸孫權,因此惹來了232年的這次君臣衝突,看到一向禮賢下士的孫權變得心胸狹窄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張昭的心胸廣闊。不過孫權事後能夠坦誠地向張昭道歉,最終使君臣重歸於好,也說明了孫權晚年時並非一味的昏庸,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因此,我們自然不能因為這個,就一味地把孫權或者張昭的才能、品質抹殺得一乾二淨,把他們的功績全部都否定掉。正所謂“不以一錯掩大德,不以一俊庶百醜”,孫權與張昭的過失,不影響他們對社會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孫權正式繼位時,只有19歲,他的一生能夠作出諸多明智的決策,這其中與張昭有很大的關係,就像李世民說魏徵是他的一面鏡子一樣,張昭也是孫權的一面鏡子,他對孫權的愛,就像諸葛亮對劉禪的愛一樣,他對江東的影響是不可抹殺的,孫權對南方各地的治理,對後來的東晉與南朝有著很大影響;孫權所開拓的南京,也成為歷代南方王朝的定都地點;孫權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絡,還與100我個國家地區有所來往,擴大了江東的影響……肯定孫權的功績的同時,亦不能忘記張昭這張成功背後的臉孔。

張昭活到了80歲,這在江東這個“短命大營”簡直是個“奇蹟”(祥見孫堅、孫策、周瑜、魯肅、呂蒙、太史慈等)。張昭老年時常身體不適,對於孫權來說,他就像一個父親一樣。作為父母,若能夠讓子女聽一聽自己的勸戒,哪怕死也甘心了,哪個父母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在張昭看來,孫權雖然已經邁入了中年,但由於一顆父母心在“作怪”,孫權永遠是自己一手帶出來的孩子,他屢次勸諫孫權,就像一個父母對兒女苦心婆口是一樣的道理,我們也不難明白張昭那時為什麼會氣得想躲進房裡再也不肯出來了,但擁有父母心的對自己看著長大的人終究還是會有心軟的一面,他最後還是與孫權相見了。也許正是因為張昭還放心不下孫權,所以才一直不願離開人世,苦撐著自己虛弱的身體,不斷地陪伴著孫權走到自己生命的盡頭。

236年,這位對孫權有著遠大影響的仲父永遠地閉上了雙眼,苦勞了一生的張昭終於可以休息了……

熱門標籤